
俄乌战争全面升级,判断战争走势,必须了解普京的核武器「地缘政治 」。
作者 John Z. Li @jojowheel
本来想写个长文谈一下乌克兰,想想还是算了。做人要谨防爱好变主业。写个长推,梳理一下思路。作为一开始就预言了普京很可能会入侵乌克兰的人,把新的想法写下来,静待验证或者被证伪。如果错了有利于反思自己哪里错了。
首先明确一点,谈论地缘政治问题要先搁置道德观念。如果你在地缘政治问题有很强的道德原则,你可以不用往下看了。这事情就像点评棋局一样,你得首先明白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它的规则是什么,执棋的那些人在想什么。
地缘政治的游戏被核武器的出现划分为两个时代。为了避免推文过分冗长,核武器发明之前的时代不去说它。核武器发明以后,人类第一次有了可以毁灭整个文明的武器,为了避免核战争真的毁灭人类。当时的主要核武国家(主要是美苏)政界和学者们一起奠定了一个所谓“确保互相毁灭”的框架。
这个基于理性博弈模型的意思主要就是说:如果能保证核战没有赢家,任何核冲突的结果都是参与冲突的各方一起毁灭,一个理性的决策者看不到从核战中受益哪怕是相对收益的可能,作为一个理性人他就不会发动核战。
这个框架不假定人性本善,不假定不同的国家之间可以互相信任,不假定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可以互相理解,它只有一个冰冷的前提,那就是假定核力量是平衡的,也就是让任何一方都相信对方无法赢得核战争,同时也相信对方同时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框架从道德意义上谈不上好或者不好,这是一个完全从实用主义出发的框架,是当时美苏双方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有一些事情会破坏“互相确保摧毁”的前提,于是美苏双方约定都不去做这种事情。
比如说一方增加了自己的核弹头的数量,作为平衡,另一方也要增加相应的核弹头数量。比如说一方增加了弹道导弹的数量,另一方也要相应反应。与相应的防御,如果一方增加了自己的对弹道导弹的防御能力,那么另一方要么同样增加弹道导弹防御能力,要么发展更加犀利难以拦截的投送工具,以抵消对方的优势。
按照这种逻辑,美苏双方的协议的一条就是不在离对方国土太近的地方部署中程导弹。因为中程导弹飞行距离短,大大增加了在受攻击的一方还没有反应过来就遭受灭顶之灾的可能。所以这种举动一般都被视为试图破坏和平的敌意行为。美国曾经因为在土耳其部署中程导弹,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这里不细说。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无法维持苏联时代的势力范围。有两件事情实际改变了核平衡,一个是美国 NMD 和 TMD 系统的发展,隐形战机等新的投送工具的出现,另一个就是所谓的北约东扩。总结一下:就是核战争的能力方面,美国的“矛”更利,“盾”更厚,而且它可以把核武器部署到更接近俄国的地方。
在新的形势下,所谓的“互相确保摧毁”已经岌岌可危了。但因为俄罗斯的国力在走下坡路,它对这个大势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也试图通过发展超高音速导弹去平衡美国的技术优势。但总体上美国的优势增长得更快。但俄国也有它的底线。很不幸地,乌克兰就是这个底线之一。
如果能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被部署在乌俄边界上,俄罗斯面临着在核威胁面前无力还手的问题。也就是说美国到时候就有了在俄国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核平”俄国的能力。问题不在于美国会不会这么做,问题在于俄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寄托于敌人不会这么做。
不管你怎么看待普京或者俄国,俄国对自身安全的关切是有根有据的。不是谁道德更高尚那种有根有据,而是从博弈论出发经过冰冷理性计算的有根有据。对普京来说,他就是在维护俄国的国家利益。俄国的统治阶层对乌克兰的抉择出于深思熟虑而不是一时冲动。
当然你可以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冷战思维早就过时了”,或者你可以相信“美国人道德高尚,即使他们有能力核平俄国,他们也绝对不会这么做”。个人信念谈不上对或者错,但很抱歉,游戏规则不是这样的。美国和俄国都很清楚他们在做什么。
二战苏联作为战胜国,在西部获得了大量领土,这些领土都被算为乌克兰的领域,而受损失的波兰等国从战败国德国身上找补。赫鲁晓夫执政的时候,他把克里米亚“送”给了乌克兰。按照苏联的宪法,这其实是违宪的行为。当然苏联没有人拿宪法当回事儿。领导人大笔一挥,克里米亚从此就属于乌克兰了。
因为克里米亚更靠近欧洲腹地和独特的地理优势,苏联时代在乌克兰兴建了很多工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乌克兰的巨额投资是苏联整体计划的一部分。乌克兰本来就有很多俄裔,在苏联时代乌克兰作为工业基地有很多俄国人在乌克兰工作。
苏联的突然崩溃让很多问题都成了历史烂账。俄国人接受了当时的领土划分因为很多人觉得乌克兰人从心理上是“自己人”,好像四川把汉中送给了陕西一样,并没有谁觉得自己吃亏了。当时的俄国人不会想到未来乌克兰会兴起视俄国人如寇仇的“新乌克兰民族主义”,
站在俄国人的立场上:克里米亚是我们的祖先浴血奋战打下来的疆域,乌克兰很多领土是俄国人在二战中浴血奋战得到的,乌克兰的工业底子是俄国举国之力建造的。如果你们承认大家都是斯拉夫兄弟,这些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可是你们现在要靠把俄国人塑造成敌人建立新民族,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所以乌克兰颜色革命之后,俄国就立刻夺取了克里米亚。乌克兰人说这是侵略,法理上讲确实是侵略。可你要认真讲起来,赫鲁晓夫直接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的举动本来就是违法的。当时的奥巴马没有做剧烈反应,可能就是考虑到这其中的历史复杂性。
克里米亚的问题解决之后 — 其实没有解决,乌克兰一直在控诉俄罗斯的侵略,并要求俄罗斯归还 — 乌克兰的新政府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要建立一个“新乌克兰民族”,那么如何对待境内庞大的“亲俄”人口呢?乌克兰政府选择了“同化”。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颜色革命后的乌克兰政府试图从教育和影视娱乐等领域清除俄语。但作为一个前苏联国家,境内人口说俄语的比例非常高。对于相当多一部分人,俄语是他们唯一会的语言。这些“亲俄”人士政治上未必支持俄国和普京,但他们希望可以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传统与语言。新乌克兰政府的政策疏远了相当一部分人口。
这种激进的“去俄化”使得东部的分离倾向增加,这些势力与普京政府合作,在乌东实现了实际上的割据。乌克兰政府的反应是与分离势力进入“国家统一战争”模式。乌克兰开始实际处于内战状态,间或有一些停火期。但双方的仇恨值慢慢积累。这些消息传到俄国国内,成了“俄裔在乌克兰遭到迫害”的故事。
普京时代的俄国,民族情绪相当高涨。加之乌克兰政府很多措施确实有激化矛盾之嫌,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有些甚至扬言让俄裔“人滚地留”。不管是因为乌克兰政府无力去控制,还是无意去控制,部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言论和行为日趋极端。当然普京政府保证了俄国人一定能及时听到这些声音。
国际方面,新乌克兰政府搭上了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线。克林顿政府作为美国政坛的不倒翁,影响力巨大。克林顿夫妇成立了一个“慈善机构”克林顿基金会。2015 年,也就是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第二年,根据一篇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的报告,按国别计算,来自乌克兰的捐款在克林顿基金会的捐款中名列第一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捐款来自私人,而不是乌克兰政府。虽然乌克兰是穷国,但显然乌克兰有些人非常热衷慈善。这些捐款“法律”上讲没有任何问题。克林顿夫妇作为闻名遐迩的慈善家,接受这些捐款也没有任何问题。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援助开始流入乌克兰。美国纳税人的热心援助当然也没有任何问题。
美国作为民主的表率,人类的灯塔,显然不可能发生政客借助外国援助这件事情捞金的问题。作为一个实事求是,从不传播阴谋论的人,我建议亲爱的读者也不要相信这些无稽之谈。这些都是俄国人散播的假新闻。总之,美国的资金和人员开始在乌克兰传播民主和法制。
党争的重要一环,除了前面提到的“金援换黑料”事件,就是“通俄门”。通俄门的意思就是普京干预了美国大选,特朗普是普京的走狗,他想和俄国缓和关系是因为他根本就是普京的傀儡。通俄门是对特朗普外交战略的釜底抽薪。特朗普任何对俄友好的举动都会被解读为甘为普京走狗。
特朗普政府为了撇清自己和普京的关系,不但没能按照计划缓和美俄关系,反倒不得不向俄国追加了几次制裁。普京在美国的恶名,大部分也是这个时期形成。普通美国人几年时间里不断被媒体灌输“普京邪恶,操纵我国大型,脑控美国总统”的说法,美国公众对俄国的恶感达到极致。
俄国方面,普京一开始对于和美国缓和关系的可能前景非常积极,即使特朗普的外交战略没能如愿实施,他和特朗普之间保持着一种“理解”。他还是希望有一天美国的政局稳定了,俄国可以和美国一起斗中国的地主。当时的中国差点就陷入了噩梦般的地缘政治局势中。想象一下美国联手俄国,日本,印度对付中国场景
特朗普对付中国的谋划没能成功,但留下了一个后遗症:中国的统治集团开始认真考虑与美国脱钩后的存活能力。表现在经济金融领域就是为“去美元化”做准备。与俄国在能源方面的交易是为能源安全而未雨绸缪的一部分。倒不是像有些人批评的那样是给“俄爹”送钱。
中国的事情差不多就这样。俄国方面,普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华盛顿精英和华尔街富豪就是喜欢中国讨厌俄国。特朗普树倒猢狲散,“联俄制中”的方略已经进了废纸篓。普京对美国已经绝望。但美国这边的事情不算完。因为“通俄门”而燃起的反俄潮与美国新总统对乌克兰的老政策又回来了。
如果不是一个关注美国舆论的人,你应该已经注意到普京在美国舆论中已经从“独裁者”,“杀人犯”荣升到“撒旦附体”,“敌基督”,“一切反美活动的幕后操纵者”。美俄关系走到这一步,基本上很难回头了。
那么普京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在想什么?不谈太多的俄国的历史和文化。普京基本上是承担了旧俄国沙皇的那个角色。沙皇是一个纽带,一头是以东正教为代表的俄国传统,一头是已经现代化了的俄国政府的首脑。
从俄国传统和文化的角度,普京并不是一个西方意义上的“独裁者”。他心狠手辣,以铁腕震慑不服,但所有有作为的俄国统治者都是这样。按俄国的标准,他并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地方。当然,西方媒体和俄国的“全盘西化派”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
我的基本观点是普京在俄国的支持率是很高的。他的支持率基本上是真实的。以在俄国制造内乱,逼迫普京下台的对俄思路,从根本上就是错的。而且西方越是这样做,越会激发普通的俄国人本能的厌恶。当然西方媒体会说这是因为俄国人被洗脑了。这样的说法太过讨巧了以至于没有讨论的价值。
站在普京的角度,他现在考虑的是他的政治遗产的问题。在对美国失去耐心以后,乌克兰的问题变成了一个他必须解决的问题。不管是从核威慑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还是从俄罗斯民族的荣誉感出发,又或者是从东正教会的“地盘意识”出发,他绝对不会放任乌克兰政府踩着俄国人上位的行为。
拜登政府在耻辱阿富汗溃败式撤兵以后,急需一些对外的政绩装点门面,正好普京在美国舆论已经是撒旦化身了,在乌克兰继续挖俄国的墙角就是一个选择。继续金援乌克兰政府,急需供应致命性武器给乌克兰军队,让乌克兰的内战持续下去。一举起到削弱俄国,扰乱欧洲,乌克兰成立亲美政权的三重目的。
让乌克兰加入北约是驴子前面的胡萝卜。拜登政府应该没有真的考虑过吸纳乌克兰进北约。即使没有俄国干预,乌克兰的内战短期内不会结束,何况乌克兰和俄罗斯还有克里米亚的领土争端。如果让乌克兰加入北约,乌克兰军队要“收复“克里米亚,北约如何处理和俄国的关系呢?
拜登没有料到普京竟然真的敢入侵乌克兰,但从普京的角度他已经是忍无可忍,必须出手了。这一点可以从开战前后的各方态度看出来:乌克兰总统前一个星期都不相信普京会选择战争。发现俄国军队集结以后,拜登选择公开“预言”战争,希望普京可以知难而退。
战争爆发以后,拜登已经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了。但承认错误无异于给政敌提供弹药。在党争如此剧烈的今天这无异于政治自杀,还要连累很多人倒霉。
所以只能不断加码。塑造英雄人物是不断加码的一环。
于是出现了现代史上的一个战争奇观:俄军作为侵略的一方不希望多死人,乌军作为被侵略的一方已经把 18-60 岁的男子都列入征兵范围。推特上出现了女人兵和娃娃兵的影像。
既然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不可能为了乌克兰打仗,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流进最后一滴血的惨烈抵抗到底对谁有好处。
拜登希望乌克兰变成新的阿富汗,让俄军在乌克兰遭受尽可能大的损失。如果俄军的损失大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动摇普京统治的基础。
这甚至都已经不能说是阴谋了,而是被很多人明明白白地喊出来。
但代价是什么?侵略本来就是错的,并不因为被侵略的一方死得人少而变得正确。
现代的城市是非常脆弱的,依赖于不断的物资流动才能维持。普通人家里的食物储备不足一个星期,离开天然气和电力饭都做不熟。乌克兰的天然气来自俄国。乌克兰的军队不断“打退”俄军进攻,是因为俄军没有特意针对民用基础设施。但有些人很希望俄军被激怒,做出类似于屠城的举动。谁会从中受益呢?
对于那些鼓动别人去死的人,有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看他自己会不会去死。哪怕是为了一个高尚的目标,自己不准备上的人鼓动别人上是不道德的。
当然死的人越多普京面临的道德谴责越大,反对白白送死的人可能会被解释成帮普京说话,为侵略辩护等等。
美国对俄国史无前例的制裁,严厉程度甚至超过美苏争霸的时期。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短期有可能刺破经济泡沫,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中期会刺激其他国家寻求美元的替代品,很可能成为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结束的开始,长期会刺激中俄抱团,如果印度还有一些中东国家加入的话会导致美国霸权的终结。
俄国方面,俄国要么付出较大代价完成对乌克兰的占领,要么只占领俄裔比较多的乌东,分走乌克兰一半国土。俄国的经济可能会崩溃,人民生活会经历极度的困难。而这会把“反美”植入一代俄国人的心中。普京已经老了,终究会找接班人。
毫不夸张地说,乌克兰危机引发的长远反应会决定接下来几十年世界的命运。美国人在所有人的掌声中赢得了面子,失去了里子。(完)